參考消息網10月16日報道 瑞士《新蘇黎世報》15日長文介紹了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從起步到經過多次改革至今,並比較了國際普遍的養老資金保障方式。
  德國之聲網站10月16日援引《新蘇黎世報》的報道稱,中國是個發展快、變化多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上升,不過收入不均的狀況也愈加明顯,特別是在不同年齡段中體現更為突出。一個2000年參加工作的人,一生通過勞動所得的總收入相當於1970年代的人的6倍。隨著中國年輕一代人收入情況愈加改善,老年群體面臨貧窮生活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隨著中國傳統家庭結構的逐漸瓦解,比如以前還是兒子要負責父母的養老,現在因為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大批農民工離鄉,以至於留守在家的老人沒有養老依靠。外加中國社會老齡化迅速,讓養老制度改革成為中國一個極其重要的話題。
  報道稱,中國在1986年以前的養老制度還幾乎完全是由國家負責,也就是單位給員工支付退休金。之後,中國在1986年和1997年分別進行了養老改革。
  目前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在資金的管理上逐步形成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也就是國家出一部分,個人也交一部分基金。基本與西方國家類似。如今經濟騰飛的中國面臨的問題是,怎麼在經濟上扶持那些在60年代就參加工作、如今退休的一代人。
  不過,西方國家政府也愈發為養老金的保障問題犯難。隨著西方國家生產力和人口增長的放緩,要保持養老保險基金'不乾涸'的壓力越來越大,也成了阻礙經濟增長的因素。不少西方國家政府被迫出台一些不受歡迎的養老金改革措施,以避免未來幾代人完全失去養老保障。而在中國,由於人口老齡化迅速,養老金保障問題更加棘手。依照現在的計算方式,承諾支出的退休金已經超出養老公積金的支付能力。持批判觀點人士認為中國的養老金保險制度可是一枚定時炸彈。
  不過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的情況又有獨特之處。首先,這些國家的工資水平今後還會迅速增長,而這是決定公積金支付總額增量的關鍵因素。其次,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速雖然會放緩,但幅度不會很大。
  【延伸閱讀】破解中國養老人才瓶頸:專業志願者進社區
  新華網上海10月2日電(張旭 郭嘉瑩)國慶節來臨,成都市武侯區玉林北路社區上百位居民圍在廣場前,饒有興緻地觀看臺上的情景劇:“哎喲!爺爺噎著了!怎麼辦啊?誰能來演示救一下?……這一幕幕由專業養老機構慈愛嘉員工和專業志願者精心策劃排練的情景劇,實際上是通過喜劇環節、居民參與,讓老人居家生活中有用的健康常識深入人心。
  這樣的培訓是“幸福家庭日”社區志願者服務活動的一個環節,“幸福家庭日”由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慈愛嘉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共同發起,幸福人壽的員工作為志願者參與的養老公益活動。除了健康護理知識的培訓,志願者活動還包括走訪老人、社區清潔等環節。
  年初,中國社科院發佈了《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該書顯示,201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億;而全國老齡辦有關負責人也指出,今後20年,我國將年均增加1000萬老年人口;到本世紀中葉將迎來老齡化高峰,老年人口預計達4.87億。面對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的複雜養老局面,中國養老事業更面臨巨大的人才瓶頸,專業、年輕的養老職業人才供不應求。
  “現階段缺少專業護理人員是一些養老機構的最大問題”,慈愛嘉養老服務培訓指導中心技術總監盧先介紹說,2009年慈愛嘉進入了養老服務業,在長期的服務實踐中摸索、積累出一套照護老人的基本技能與常識。慈愛嘉通過實踐發現,與企業合作的志願者活動能有效引導行業外的社會力量關註養老,這有助於全社會敬老文化的培養。同時,高素質志願者的參與,可以彌補養老人才的不足。
  與以往的志願者活動不同,“幸福家庭日”的教育和培訓環節簡單、實用、操作性強,志願者及家庭成員可以在掌握基本技能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幫助老人,從而探索一種公益機構與企業合作的養老新模式,讓企業、志願者、服務對象、社區居民、公益機構、員工都能共同參與。
  2010年,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躋身“十二五”規劃,國務院公佈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對於涉老企業而言,不能只依靠政策,挖掘商業模式是很重要的一環。”盧先說,“幸福家庭日”計劃年底前在全國22個省市舉辦30場。目前,專業志願者的足跡已經先後走進北京、石家莊、滄州、太原、大連、武漢、天水、合肥等地社區。
  業內專家表示,老年人的權利保障體現在基本生活照料,身體保養康復,精神文化參與和自我價值實現等方面。未來中國將針對城市、農村和不同地區,結合老人此前的工作職業、生活習慣、家庭收入等因素,進一步統籌各種養老資源,摸索出更多不同的養老方式。
  (2014-10-02 14:49:09)
  【延伸閱讀】中國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
  新華網北京10月2日電在第二個老年節來臨之際,國務委員、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王勇到北京市考察養老機構,看望慰問老年人,向全國老年人致以節日的問候和祝福。
  他強調,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老年人的民生改善,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創新體制機制,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規範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關懷和照顧。
  王勇指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努力使發展養老服務業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成為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服務業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王勇強調,養老機構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推行民辦公助、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要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為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發展養老服務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強化對養老服務行業的監督管理,指導養老機構完善管理規範,改善服務質量,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要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扶老助老的優良傳統,為老年人參與社會創造條件,使他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幸福美滿。
  同日,中央宣傳部、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向全社會公開發佈10戶“全國孝老愛親最美家庭”的先進事跡。這些家庭敬老愛老、奉行孝道,傾心孝順父母公婆,傾情照顧孤寡老人,志願服務困難群體的精神令人景仰。
  (2014-10-02 11:19:08)
  【延伸閱讀】中國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 養老市場政府買單
  新華社記者吳昊 段續
  長春(CNFIN.COM /XINHUA08.COM)--“只需手機一鍵撥通說明要求,不一會兒就會有人上門服務。”家住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文化街道的李國敏老人說。過去,她時常犯愁:老伴兒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兒女在外地幫不上忙。而如今,拿著民政部門免費發放的代金券,就能享受到專業的家政服務。
  為李國敏服務的工作人員來自松原市麗潔家政。“公司的服務能力和價格優勢讓我們在'居家養老’招投標中勝出。”麗潔家政董事長包麗潔說,雖然目前收益較低,但參與居家養老民生工程能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企業不該算小賬,目光要放長遠才行。”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中國已提前出現“未富先老”的老齡化趨勢,多地正在探索居家養老服務,依靠社會、企業力量,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
  根據中國財政部上月底發佈的消息,中央財政下撥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24億元,支持在吉林、山東等8個省份開展以市場化方式發展養老服務產業試點。按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支持發展居家養老、集中養老、社區綜合服務等多種形式、面向基層大眾的養老服務產業。
  松原市政府調研發現,松原市區養老院容納能力有限,且老年人普遍習慣居家養老,因此探索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居家養老新模式。
  松原市還計劃在養老服務基礎上編製數據庫,利用大數據理念挖掘民生工程背後的隱性商機。在居家養老試點社區中,有關部門詳細統計域內老人的各類信息,編製數據庫,與通訊公司、公益組織合作研發信息服務平臺。“未來平臺將逐步擴大,在公益助老之餘,納入家政、餐飲等各類服務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做大養老產業。”松原市民政局局長馬建華說。
  而在浙江金華農村,當地政府推出“統分結合”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政府扮演統籌社會資源的角色,通過多種資金途徑支撐和保障農村居民養老服務的硬件建設和機構常態運行。重點解決農村老人日常用餐、醫療保健、文體娛樂等基本問題。
  有民政部門官員表示,通過推進社會化養老,政府角色也開始從“大包大攬”向統籌社會資源發生轉變。(完)
  (2014-09-02 09:13:00)
  【延伸閱讀】英報:中國養老行業面臨挑戰與商機
  參考消息網7月30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28日發表香港絲路顧問公司(Silk Road Associates)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貝哲民的署名文章,題為《照顧中國老年人》。文章稱,位於北京南郊的樂成是一個環境怡人的養老院。這裡的大起居室里擺放著很多圖書、綠植和麻將桌。卧室寬敞明亮,設備完善,與歐美養老院的環境幾乎沒有差別。實際上,在普通的旁觀者看來,隨著中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向他們推銷帶來了許多商業機遇,而樂成似乎是其中的一個極好的例子。不過,這就是為什麼這件事具有誤導性的原因。
  文章稱,毫無疑問,中國的老齡人口正在迅速擴大。根據聯合國公佈的估算數據,預計在2015年至2030年期間,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將增長1.33億,達到3.4億。這相當於增加了日本或俄羅斯的全部人口。
  然而,文章稱,從百分比上看,這一漲幅並非那麼大:事實上,中國的漲幅與柬埔寨、越南和老撾的漲幅幾乎相同。令中國的情況與眾不同的是,中國的年輕人正在減少:預計在2015年至2030年期間,中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數量將令人驚訝地下降1.18億。
  對於想要開發中國養老行業的養老院經營者而言,年輕人的減少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老年人很多,但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
  文章稱,絕大多數養老院員工是農民工,或者是原來國營工廠的下崗工人。絕大多數人也有其他的工作選擇,比如在北京的酒店當清潔工,或者去廣州的工廠打工。在勞動力已經非常短缺的中國,養老行業的職業忠誠度很低,員工頻繁更換。
  絕大多數養老院員工也缺乏從業資質。這件事很重要,因為護理在中國並不被視為一個理想的職業,因此換工作的誘惑是很大的。然而,這就令養老院經營者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正是向老年人提供專業的照顧。
  結果導致,絕大多數私營養老機構,比如北京的樂成,往往是投機的房地產商——這在中國是一個熟悉的故事。
  實際上,中國的一些大開發商,比如萬科和綠城,已經進軍養老業。更多企業很可能也會加入進來。截至2013年10月,保險行業已經向養老地產投資50億元人民幣,而且他們正在考慮大幅提高這一數字。
  然而,能夠為養老業的勞動力挑戰找到創新性解決方案的企業才很有可能是真正的贏家。正如中國的工廠正在進行自動化改造,以應對勞動力短缺一樣,主要的養老院經營者也很有可能將技術作為應對勞動力短缺的一種手段。
  以美國AFrame公司等企業生產的移動看護監視器為例。老人在家中佩戴這些腕表一樣的裝置後,如果發生跌倒,這些裝置能夠探測到,並收集關於使用者所在位置的數據。這些裝置還能測量血糖和血壓。然後,這些數據將被傳輸給一名看護專家。
  由於看護者可以同時看護多個地點的多名患者,只有在必要時進行干預,因此大大地節省了人力。這樣的裝置也能夠幫助需要照顧雙方父母的夫妻。
  因此,文章認為,儘管中國的勞動力短缺將給中國的養老行業帶來嚴峻挑戰,但這些挑戰也會導致主要的國內外企業大舉創新。實際上,養老行業或許仍然會是中國的一個新增長部門。只是不要指望著中國會效仿和西方相同的模式。(編譯/沈丹琳)
  (2014-07-30 09:09:41)  (原標題:德媒:中國社會迅速老齡化 養老金問題更加棘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pebsh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